第六章 进军汶川:生命永存悲壮(下)

一百零四小时,26岁的贺晨曦成功获救;

一百六十四小时,61岁的老人李明翠获救;

一百九十六小时,61岁的老人王友琼获救;

两百十六小时,35岁的电厂女工崔昌会获救……

路,至关重要。

温总理指示说,要尽快打通通往重灾区的道路!

指挥部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道路!

现在讲述的还是隶属于许勇那个集团军的部队的故事。

时间再次回到刻骨铭心的5月12日。当日18时,正在高原驻训的工兵团接到命令:即刻赶赴汶川县抗震救灾。克服任何困难、不讲一点条件,全团当晚星夜兼程。

S月13日,在许勇带领的三十三人的突击队出发后,该集团军炮兵团政委何洪田也奉命率两百名官兵将道路打通至紫坪铺水库大坝,并在大坝左岸抢建临时码头,为大部队从水路突人映秀建立出发阵地。随后,他又带领官兵乘冲锋舟,突进漩口,急行军六公里赶到映秀。此后,源源赶到的官兵沿此道路进入,成为震中救灾的主力部队。

为打通水陆两个通道,让更多官兵和大型装备进入映秀实施救援,该集团军工兵团官兵昼夜兼程,克服雨夜路滑等闲难,于5月14日16时全部抵达指定位置,在紫坪铺水库前集结完毕。

紫坪铺,岷江上游一个普通的地方,于2003年建成了一座造福于民、润泽万方的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后,现在又成了南线救援部队的桥头堡,他们在此实施着集团军制订下达的水陆并进讣划。

S月is日黎明时分,工兵团开始铺架漕渡门桥——种重达数吨,钢结构,在水面E可以迅速形成通过大型机械设备的较稳固浮物。

要驾驶这么大一个诺亚方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的岷江峡谷,飞石不断,遍布暗礁,湍急的江水夹杂着漂浮物飞奔而下,稍不注意,就会舟翻人亡。

毕业于长沙工程兵学院的兰江鸿,是该团舟桥营营长,但在进人工程施工时,他的技术职务是门桥长。架漕渡门桥不复杂,但有风险;很简单,但需要速度。两个小时后,四个载重八十吨的漕渡门桥结扣而成。不少官兵的手掌被剐破,血流不止。为防止因浅滩多、流速大、地形生疏造成门桥搁浅,官兵们用冲锋舟反复进行探路,确定了一条固定航线。

15日8时许,兰江鸿箭步跃上门桥,洪声下号令:离岸!

钩篙手利索地将钩篙插入水中,奋力一推,承载着重型工程机械和救灾物资的生命之舟起航了。两艘汽艇,一前一后牵引、顶推着门桥逆流而上。

霭霭晨雾中,清风掠过江面,让挺立在船头的兰江鸿打了一个寒战。

很快,门桥钻入一片大峡谷,岷江两岸绝壁如斧劈刀削,风光似鬼斧神工。正当大家被这雄峻险美的风光吸引时,余震再次发生。两岸岩壁的巨石抖落,呼啸着砸向江面,溅起数丈高的浪花。

好险!正当以为躲过了这一险情时,不料,汽艇操作手心一慌、手一偏,汽艇发生偏离,陷入了湍急的漩涡中,剧烈晃动着,被汹涌的江水甩向左侧山壁。

快解开汽艇钢索!兰江鸿一声大吼。汽艇操作手闻声迅速解开牵引着门桥的钢索,开足马力稳住艇身并转向,汽艇终于从漩涡中挣脱出来。

一路险情不明,官兵们沉着应对,一次次化险为夷。三个小时后,门桥顺利抵达开设在阿坝铝厂的临时码头。

可水流太急,没法靠岸,水机连战士卢琨一急之下跳上岸使劲拉紧纤绳。门桥成功靠岸,他却感到脚底剧痛,低头一看,一根铁钉深深刺进脚掌。

听说解放军开来了救命船只,受困群众立即围过来。官兵们按照重伤员、轻伤员、老人、妇女儿童的顺序,组织他们登上门桥。第一趟,就运出受困群众六百多人。

救灾物资急等运进,受困群众急等救治,官兵们昼夜不停驾驶着四艘漕渡门桥穿行在岷江峡谷中。脚天天泡在汪水里,官兵们很快出现烂脚、烂裆,但无_人退缩。

公路遭到颠覆性的破坏,原来的公路高架桥落入了几百米的深渊,一时难以修复。天公偏又不作美,余震不断发生、泥石流任性肆虐。近在咫尺,可灾区群众与不断增加的伤员还是出不来;触目皆是,但一支又一支的救援队伍、一批又一批的救援物资还是进不去!漩口几乎要被压塌了。

17日18时前必须打通!这是死命令!

15日中午,工兵团八百多名官兵和炮兵团两百名官兵南北夹击,合力抢修最后六公里的陆路。

南面,工兵团团长王健带领官兵奋战不息。

北面,炮兵团官兵在政委带领下艰苦作战。

南面,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十余辆工程机械同时展开作业,马达轰鸣震响。

北面,铁锹、铲子,官兵们一刻不息,挥汗如雨。

两个团的官兵顶风冒雨,迎着余震中滚滚的山石,在六处近千米长的滑坡路段上,艰难地挖淤泥、推巨石、垫路基。多少次,刚清出一段路面,又被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吞没,官兵们毫不气馁,操起工具又冲上去。团长王健多次与巨石擦肩而过,但他从未后退半步。参谋长唐兵规定操作手两班倒、多休息,自己却站在驾驶室旁随时提醒驾驶员,连碗方便面都顾不上吃。

人忙起来,连疲劳与饥饿的时间都没有。

但,可恶的天气却以逸待劳,不放过一点作恶的机会。眼看道路就要打通,一块巨石成为拦路虎,巨石周围塞满厚厚的泥浆,工兵团的推土机都拿它没办法。机器没办法,人上。官兵们纷纷脱下雨衣,拿起工具跳下泥潭,一铲一铲把泥浆铲掉,挖空巨石下的泥土,然后众人合力,巨石终于被撼动了。

路,一寸一寸地在延伸。但不合时宜的雨,却下个不停。泥石流再次冲下造成塌方,淹没了刚才的所有辛劳。

5月17日,许勇迅速赶到现场。

今天下午6点能否全线打通?许勇问他的工兵处长。

工兵处长说:我们本来可以提前修好的,谁知余震后又滚下成吨重的大石头,堆了几百米……

我不问过程,我只要你6点准时通车这个结果!许勇厉声打断。

是!工兵处长答道。

作为军长的许勇,他着急啊!当他第一时间看到映秀镇——这个曾径宛若世外桃源的小镇变成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多少生命挣扎在死亡边缘等待救援时,那惨烈情形深深震撼着身为将军的他,让他更深切地领会着生命线的含义。当时,在与先期到达的二十二人突击队会合后,将军立即组织官兵就地展开救援工作。可是,路,还是路,原本应是通途,现在却从中作梗。外面的救援物资运不进来,里面受灾群众送不出去,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极度短缺。大型机械运不进来,轻装快速赶来的部队,只携带了简单的工具,用铁锹铲、用手刨显然不能解当前救援行动的燃眉之急。后勤补给更是难以维系。虽然有直升机空运,但比起需求,简直是杯水车薪。部队官兵已几天吃不饱肚子了,三十个人才能领到四瓶矿泉水。饥饿困乏的战士们只好去接山上流下来的泉水,这在污染严重的灾区是相当危险的。

看到工兵处长跑步离开,许勇的心情也非常复杂。他何尝不知,为抢通这条临时公路,先期到达的炮兵团与随后赶来的工兵团的官兵们已经精疲力竭。一些士兵在等待爆破的间隙,就躺在路边的碎石泥浆里睡着了他们的手上脚上全是血泡,他们的肚子里却没有填过一顿热饭。有的战士从投入救灾以来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双眼血红,神色瞧悴,可他们还是一刻不停地奋战在第一线。他心疼,不忍,但他没有权力在这个时候心软。只有让这条路活起来,灾区人民才能活出来!这是一条关系到几千名老百姓安危的生命通道啊。必须让官兵们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必须让部队发挥更大的战斗力!

必须不讲任何条件地打通道路。从都江堰沿岷江,经漩口,过映秀,到汶川约有九十公里路程。这里曾于2007年建成通车了都汶高速,全程八十二公里,使两地之间仅需一个多小时便能沟通。但现在,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在仔细勘察后,许勇果断决定:暂时封锁道路,放足炸药,强行炸开通道!

炸药雷管紧急运上,工兵们大胆心细加快作业。

一,二,三!在整齐的号子声中,数十名官兵一齐发力,轰隆一声巨响,山石终于滚落山谷,全线道路就此抢通。工兵团和炮兵团官兵在五公里长的战线上,挥动镐锹,奋战五十多个小时,共挖14.8万立方米,成功在规定时限完成—r上级赋予的生命线抢通任务。

就这样,新的生命通道在战士们的手中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希望在一米一米地向灾区抵近。

经过几十个小时不间断的艰苦努力,17日下午5点30分,由都江堰市通往重灾区映秀镇的生命通道终于全线打通了!

公路沿线一片欢腾,战士们的泪水,和着汗水、雨水一起尽情流淌。

20点,第一批军车开进映秀,听见马达的轰鸣声,看到耀眼的车灯,整个映秀镇沸腾了。

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

被困五天五夜的群众呼喊着、奔跑着,拥上前来,把车队围得严严实实。几天来苦苦支撑的映秀镇镇长蒋青林,望着载有几十名伤员的军车缓缓驶向山外,泪水夺眶而出:路通了映秀有救了!

道路打通的消息传到指挥部,军委首长称赞他们:打了_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就在紧锣密鼓打通南线紫坪铺码头一铝场渡口一映秀镇的水路、陆路生命线的时候,西线,也正经历着同样的战事。军分区、人武部组织强大的民兵力量和后续赶来的兄弟部队一起,历经艰辛,于15日贯通了马尔康一理县一汶川一线。

5月15日,另一支武警部队的救援探险小分队也从映秀向汶川县城迸发。

这天,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上将再一次向武警四川总队下令,必须以最短的时间,从映秀出发打通向汶川的生命通道。

武警四川总队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成都武警指挥学院。

正在映秀抗震救灾的成都武警指挥学院从两千多名干部学员中挑选出六名强悍的勇士,组成六人救援探险小分队。这六名队员由三名教员和三名学生组成,教员有政委马毅,干事熊先浩、王林,学生有刘可、乔志平、赵新云。

15日下午5时,六勇士带上药品、急救包、干粮和水紧急出发了。

出发前,指挥学院院长余成拉着马毅的手,沉重地说:几支兄弟部队都对这条路探险过。由于严重塌方,道路艰险,都退回来了。我希望你们能完成任务!一定要活着回来!

沿着岷江逆流而上的213国道和317国道基本坍塌,走出映秀镇街口,严重的山体滑坡已把公路拦腰截断。余震中随时都有石头翻滚下来。王林负责联络,马毅政委负责全面指挥,熊先浩负责摄像,记录地貌和灾情,三名勇敢的学员背好装备,注意观察山体震动。出发不到三公里,他们就遇到了余震,乱石飞滚而来……

这时,一些志愿者纷纷撤回!马政委跟大家强调:我们最紧要的任务是把路探准,给首长提供救灾的决策依据,我们一定要勇敢而科学地完成任务!并给大家示范科学的行走姿势。

他们在爬行中不时发现路边有很多车辆,被乱石埋在下面。他们都要想办法看看车里人是否还活着,在映秀通往汶川的八公里处,六勇士从废墟堆里刨出了七辆车,但车里人都遇难了。六勇士不时从身边遇难者的遗体前爬过。艰难的前行中,他们就一个信念:打通这条生命线!

三公里过去了,七公里过去了,不管是行走还是爬行,他们的行进速度一刻比一刻加快。一路通过卫星电话,断断续续向映秀汇报情况。

六勇士一路行走到银杏乡,看到这里房屋倒塌,乡亲们惊恐万分。见到武警官兵到来,乡亲们如盼到救星,纷纷拥至武警们身前。

马政委把乡亲们集合到一块,郑重地对他们说:乡亲们,我知道你们受苦了你们放心,党和政府—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来解救你们,给你们送药品和物资,你们不要惊慌,先待在原地。说完便叮嘱村干部维持秩序,安抚群众,并教授他们一些急救知识,留下一些药品。

时间有限,他们还要继续赶路,尽快探清前方的情况,他们在银杏乡只做简短停留就开始了赶路。来到下一个乡镇桃关乡,桃关乡同样受灾严重,情况跟当初进入银杏乡时一模一样。勇士们在给乡亲们做了安抚工作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路。过了桃关乡,来到岷江大桥。眼前的岷江大桥已被震得摇摇欲坠,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怎么办?

游过岷江去吗?

但是现在特别需要保持体力。

最后,他们采用险招,六人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大桥,手拉手,一路艰险终于到了对岸。

当大家庆幸逃过了一劫时,余震又来了,此时他们正站在岸边山脚下,余震导致山体抖动,从山上滚落的飞石夹杂着泥土汹涌地往下坠,勇士们无处可逃,只能在飞石下艰难地躲闪着,他们身上都多处被碰伤擦伤。余震过后,大家发现熊先浩被埋在一堆泥石中,只露出了个头痛苦地呻吟着,大家齐心协力将他从泥石中解救出来。

可熊先浩固执地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他说:不要管我!你们继续赶路,我跟着你们只会连累你们,前方的乡亲还盼着你们,指挥部更急需你们报告灾情,你们快走!

怎么劝也没用,最后其他五个人硬是将熊先浩抬着上了路。

继续前行,来到一条隧道前,隧道口被山体滑坡的飞石封住了'他们的前行又曼到了阻挡。如果不通过隧道,就意味着要翻越一座大山。但山上已滑坡,无路可走。他们只好将封住的隧道口掘出一个小洞,马政委带头钻了进去,大家打起手电,在黑暗中摸索前进。隧道里偶有滞留的汽车和行人,马政委给这些人分了些干粮和矿泉水,告诉他们,一定要坚持,后面的救援部队马上就会赶来。走出隧道,他们来到下羊店乡。

在那里做完安抚工作后,勇士们正欲继续赶路,沿途一个危房内,传来一个小女孩的求救声:叔叔,救救我!

六人循声而去,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双腿被坍塌的空心板压住了,女孩不停地哭泣。见此情景,他们急忙用尽全力将空心板抬起,救出了女孩,并将她送到乡医院抢救。

5月16日23时,一行六人经历艰难险阻终于到达汶川,圆满地完成了探路查灾情的任务,他们沿途共救治群众两百三十余人。

让我感动不已的是,S月29日熊先浩苏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只要能救出震区一位父老乡亲,我就是牺牲了也无所谓。

在这里,我还要讲述武警水电和交通部队打通抢通生命线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武警水电三总队九支队狮子坪项目部一百三十名官兵的——

5月12日上午,武警水电三总队总工程师陶然大校从成都出发来阿坝州理县狮子坪水电站项目部蹲点检查工作。刚放下行李,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发生后,武警水电九支队副支队长、狮子坪水电站项目部主任李川立即查找人员,检查设备,展开自救。半个多小时后,确定项目部除营房全部震裂,人员设备完好无损。

震后一个小时,陶然与李川共同主持召开项目部全体干部会议,决定立即由中队长王安军带领部分官兵及设备从驻地古尔沟出发,沿317国道向东推进至理县,疏通道路并及时救助受困群众。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和果断的决定!

通信中断,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

震中在哪儿?灾情怎样?一切的一切,一无所知。

更何况没有接到上级的明确指令,擅自行动,这是军中大忌,后果显而易见。

但陶然与李川顾不了那么多了。灾情就是命令!

实际上,此对震中汶川通往外界的三条公路——西线国道317线马尔康至汶川段、南线国道317线汶川至都江堰段、北线国道213线汶川至茂县段瞬间被毁,万山丛中,面积广大的汶川大动脉被生生切断,大量人员失踪,大量百姓受伤,大量群众在寒风冷雨中无栖身之所。

连接汶川至阿坝州首府马尔康的317国道,修建在邛崃山脉的半山腰上,上边是陡峭的山崖,下边是杂谷脑河湍急的河水,山路崎岖,如羊肠盘绕。地震发生以前,这里就时常塌方飞石,过往车辆、行人无不小心翼翼。

这里一半以上的路面被垮塌的山体掩埋,大部分路基严重撕裂,最大的裂缝长达一百多米,深达一两米。由于余震不断,不时有巨石从山上滚落,一阵风刮过,都会让碎裂的山体再次垮塌,如果稍不留心,向死神夺路的官兵不是被飞石击中,就是被因机械轰鸣扰动而滑落的塌方掩埋。

虽然前方的道路十分艰险,但一百三十名英勇的水电官兵,还是带着挖掘困难了,

后来,这样的消息陆续传来,指挥部领导半信半疑。通信阻隔,他们无法证实有无这样的施工队伍,更不要说了解这是哪支队伍了。

当然,指挥部的同志多么希望这个消息是真的啊!

带着疑问,四川省军区、阿坝州一行多位领导来到距离汶川县城约三公里的理汶公路上,实地了解打通理县到汶川生命线的是哪一支部队。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啊!

所有的官兵都蓬头垢面,每个人都像是从泥浆里爬出来一样,隐约可见的大型设备上有一面被飞石撕毁的红旗,上面有武警水电部队'几个大字。

而此时,摆在这支队伍面前的是通往汶川咽喉要道的最后一个拦路虎——一块四百多立方米、足有一辆大客车大小的巨石,上边有近万方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的塌方体。

看到如此的情景,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认为,排除这样的险情,至少需要两天,顺利的话,三天之内,救灾物资就能运抵汶川。

两天显然太长了,陶然与李川他们这样认为。看着后面紧跟的车队,看着弃车前奔的抢险部队,他们急了o特别是当他们听说震中汶川许多乡镇被夷为平地后,他们更急了o

必须尽快消灭这个拦路虎!

然而,如果整体爆破如此大的巨石,就会引发新的塌方,还会影响到周围村民的安全;陶然与李川他们经过慎重研究,制订了对外震动影响较小的对角布孔、深孔爆破的方法。

在中队长王安军的指挥下,由六名爆破手组成的钻机爆破组立即投入战斗。

打炮眼的钻机上来了,但没有水,干钻对人的身体有相当的危害。若到远处运水,至少要多用一倍的时间。

那就干钻吧!不知谁说了句。

于是,公路上钻机隆隆,石粉纷飞。

s月is日21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通往汶川咽喉要道的这块巨石被成功爆破。

仅仅六个小时,在这段三公里长的乱石堆中,一条简易通道便粗具规模,由此直达震中汶川的西线通道被彻底抢通。

一条救灾生命线点燃了所有人的期望。

没有闪光灯,没有鞭炮声。连续施工二十多个小时的开路勇士们没有欢呼和拥抱。一百三十名官兵、二十二台施工车辆默默退到宽阔处,救灾车辆闪着车灯急切地碾过路面,呼啸而过。

然而,就是在这个没有灯光的夜晚,还是有许多汶川的人走来,含着泪水说:谢谢你们,武警部队!我们有救了!

16日早上6时,根据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部队从汶川向映秀湾方向进发,投入到抢通汶川到映秀公路的战斗中。刚刚抢通被塌方体掩埋的草坡隧道,陶然与李川的队伍又接到命令,火速抢通汶川至茂县的213国道。

这是一条沿岷江通往九寨天堂的路。每个带团的导游路过汶川,都会讲这样一个凄婉但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一个美丽的小镇整体被埋人了水下,后来这里就生长出碧蓝的海子。至今,这里的海子还会长出红藻,血一样鲜红。

但是今天,很多曾经讲述这个传说的人也被深深地埋进了这条路,赋予了这个传说一个更为惨烈的版本。

正在工作的挖掘机上面,是高达上百米的高边坡,摇摇欲坠的岩石露出狰狞的面目。

5月20日15时左右,九支队总工程师罗松涛看到,满坡的风化岩石,被地震震松了,随时可能垮下来。

不好,崩者了!正在这时,山顶卷起一抹尘烟。步话机赶紧报警。滑落的岩石越滚越快,卷起漫天尘烟,下面的两辆挖掘机一进一退规避。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块巨石快速砸到了一辆挖掘机上。这辆挖掘机一厘米厚的钢板被砸了一个深窝,驾驶室玻璃全部被砸碎。

让非亲身经历者难以理解的是,此时此刻,官兵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想这样的危险,而是继续不停地向前、向前。

这天19时30分,随着第一辆从茂县开往汶川的越野车开过茂县南新镇杨毛坪大桥,连通汶川的第二条紧急救援通道——国道213线汶茂段胜利贯通。

让人感动啊——

绵绵细雨中,武警水电九支队李川副支队长和后期抵达的王永平支队长抱头痛哭,两个七尺男儿,堂堂的团职指挥员,在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后,再也无法隐藏心中的痛楚与喜悦,在他们带领的士兵面前,再也无法板起刚毅的脸。

这是生命的奇迹!

这是忠诚的力量!

这是人间之大爱!

曾为军人的我,想起这些,都不由得为陶然与李川他们担忧了一把,他们可是在没有接到上级的明确指令的情况下擅自行动的。

所幸的是,陶然与李川他们在行动四个小时之后,得到了_上级的明确指令:震中在汶川,迅速组织官兵打通驻地到理县的公路;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向汶川方向推进,打通紧急救援汶川的西线生命通道!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所幸的是,因为他们的提前行动和准确判定,通往汶川的咽喉要道,在汶川人民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在仅仅七十多个小时之后打通。

所幸的是,他们连续奋战八天,虽然一路上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一百三十名官兵一次又一次躲过了死神的追赶,无一伤亡。

汶川的路通了'汶川救活了,官兵们还要奔赴新的战场。

汶川人民用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他们的深深谢意:

60岁的藏族老阿妈转着经筒为他们祈福。

地震废墟上重新燃起的灶火旁,汶川县雁门乡青坡村的羌族大嫂们把一勺勺热腾腾的百家饭打到武警水电官兵们的碗里。

这就叫军民鱼水隋深!

第二个故事是被誉为抢通生命通道开路先锋的武警交通第一总队的——

15日上午10时,根据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武警交通第一总队火速从正在西藏、青海等七省区施工的十八个项目组,抽调一百三十八名技术骨干和经验丰富的机械操作能手,调集大型机械设备五十六台(套),接替抢通进度缓慢的地方单位,受领抢通都江堰紫坪铺镇至汶川映秀四十五公里道路的重任。

难怪这支部队会被人们称为筑路铁军。来到现场后,突击队员就如猛虎下山,驱动大功率重型机械装备开赴现场,以抢救危在旦夕的灾区群众生命为最大动力,以挖掘机突前、推土机紧跟、装载机收尾的三机联运、协同作战方式,纵横双向立体布控,多点分段快速推进,展开了_一场打通抢通生命线的接力赛。

都汶路是通往震中汶川、保证救灾军民迅速深入灾区紧急施救的最为快捷的通道。由于道路中断,救援人员行动受阻,而水路、空运无法满足灾区大量共力运送,抢通都汶路迫在眉睫。

震后,都汶路上几十处大大小小的塌方群,成为突击队员前进的拦路虎。其中映秀镇至汶川五十七公里的道路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部分路段整座山体垮塌,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抢通。

根据指挥部统一部署,暂缓沿国道213线直接打通都江堰至汶川段,而是采取迂回抢通的方法,通过从四个方向、四条线路攻坚,争取尽快打通通往震中汶川的道路。武警交通部队受领南线国道213线都江堰至震中的震中映秀镇的抢通任务。

受频繁余震影响,突击队员明显感觉到机身在轻微摇晃。更要命的是山顶不时有飞石滚落,重重地砸在机身上,发出砰砰可怕的敲击声。在上有飞石、下有余震、错综复杂的情形下,稍有不慎,人机随时有坠人峡谷、机毁人亡的可能。

过!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卢廷俊头顶飞石,脚踏滑坡,目光如炬,指挥若定,用旗语指挥调度数十台机械协同作战。

出任一线指挥的卢廷俊虽然是政工干部出身,可现场组织指挥果断,作风硬朗。一次,漩口突降大雨,为防止山体在雨水冲刷下松动垮塌,卢廷俊顶风冒雨,将人员、机械转移至安全地带,不料脚下一滑,被—飞石击中。他的左手下意识地去撑地,继而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他全然不顾,继续指挥战斗。二十余名官兵和十三台机械车辆完好无损。待夜晚回去时,他忍着剧痛,艰难地脱掉浸有血迹的手套,才发现手已经肿得像个馒头。在场的官兵看到这个情形,无不为之感动。

三天时间内,卢廷俊带领官兵清理塌方两万立方米,抢通道路2.8公里,被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切地称赞为钢军。

16日5时许,抢通突击队将生命通道延伸至三十五公里外的漩口镇阿坝铝厂附近,为次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亲赴漩口视察、慰问抗震军民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让人震惊的是,全长九百十六米的紫坪铺友谊隧道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严重挤压变形,混凝土道路出现巨大裂缝,并有可能继续翘曲、下沉。更为严峻的是其中有近六百米长的隧道顶部出现严重开裂,随时有垮塌的危险。经专家鉴定,紫坪铺友谊隧道已经成为危隧,如果不进行技木处理和进一步加固,前期由武警交通第一总队等单位辛辛苦苦抢通出来的都江堰至汶川漩口、映秀的生命通道,将面临进一步垮塌,那就意味着彻底切断了外界与上述两个城镇的陆路通道。

前线指挥部决定,除先前的突击队继续向前方纵深推进外,命令武警交通第一总队所属二支队抽调有隧道施工经验的官兵火速增援,确保隧道险情不加重,确保公路隧道畅通。

具有多年隧道施工经验的第二支队工程师唐怀军接到上级命令,紧急赶赴现场。

背包刚放下,唐怀军就与隧道建设专家一起到现场会诊,进行科技攻关。站在高高擎起的挖掘机铲斗内,紧盯头顶裂开缝隙的隧道断面,唐怀军冒着余震不断的极度危险,用皮尺和红笔丈量,记录下友谊隧道的每一处险情。

唐怀军提出用装载机运送作业人员加紧施工,挖掘机随后进行顶压强支撑协同作战,这样施工、保通都可以得到兼顾。

针对岩层严重破碎、瓦斯浓度大和地质构造复杂的特性,唐怀军挑灯夜战,研制出钢支撑挂网喷锚施工工艺。而对于大面积翘曲的隧道混凝土路面,则采用人机配合整平。两项革新方案得到专家高度肯定,难题被攻克。

每推进一米,突击队员都要付出百倍的艰辛;每前进一步,他们内心深处都会涌起极地拯救的无限渴望。四级士官龚成强和川藏线抢险英雄梁明伟生前是睡在一个帐篷里的筑路战友,在冷曲河抢险战斗中一同出生入死,患难与共。震情发生后,为了烈士未竞的抢险事业,龚成强主动报名上一线。战斗期间,他的眼前经常浮现梁明伟亲切熟悉的身影,内心时时涌起暖流,干劲倍增!

在通往绝地汶川的路上,英雄的事迹到处皆是。我不想一一列举,也无法一一列举,险恶的自然环境锻造出来的战斗集体,人人是英雄,个个是好汉。

至17日12时,英勇顽强的武警交通官兵从都江堰紫坪铺开始,沿汶川方向打通四十二公里的道路。紧接着,他们趁势而上,节节胜利。

还有三公里,武警交通官兵就要打通都江堰紫坪铺至映秀镇的全线道路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消息啊!总队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立即发出战斗总动员,号召官兵乘胜追击,迅速贯通全线。而此时,前面写到的成都军区某工兵团,也就是某集团军军长许勇所属酌那个团,也在另一头加紧抢通生命线。两军即将会师。

此时,军警迅速展开一场决战。

17日17时30分,由都江堰市通往重灾区映秀镇的生命通道终于全线打通了!两军会师了!突击队员们兴奋地久久按着喇叭,大声吼叫。

长长的鸣笛,在向遇难者深切致哀,也在向灾区军民发出强烈的生命信号!

地面交通瘫痪,空运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数以万计的救援部队快速抵达灾区,唯一的途径,是空运;

要将灾区急需的水和食品送到灾民手中,唯一的途径,是空运;

要想把山区的重伤员运送出来,唯一的途径,还是空运。

于是,空军、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在这场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的赛跑中,展开了解放军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强度最大的一次空运行动。

然而,已搭载伞兵飞抵重灾区上空的空军运输机,由于天气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专家说:物资空投,艰辛自不必说,难度是很大的,特别是高海拔地区进行空投,缺氧是最大的难题。飞机在高空进行空投,缺氧非常严重,士兵都会有头晕、浑身发抖的反应,有的士兵下来后就直接躺在地上,不能动弹。虽然带了些氧气瓶上去,但不够用,只能提供给靠近机舱尾部的士兵用。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气流大,在高空气流下,战士根本站不住,很危险。另外,飞临灾区上空时,强大的气流和浓浓的云雾,时而把飞机抛起,时而把飞机压下。机组人员只有密切协同,全力保持平稳飞行状态,才能找准空投点。

我还听说,首批出动的四千五百名直属空降兵第一梯队战士,是全部写好遗书才赶赴灾区的。

苍天有眼15月14日后,汶川地震灾区降雨渐停,天气转晴,中国空中救援部队对震中地带相继实施空降、空投与机降,三管齐下展开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救援行动——

14日,太阳露出的笑脸就像是对陆航团的奖赏。这天早晨8点52分,两架黑鹰从山谷中破雾而出,降落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镇外的空地上。两千多名已经在废墟中苦苦煎熬了三十个小时的受灾群众欢呼起来,泪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743号长机在副团长李翔的带领下,率先冲入云端,将军区司令部一支十三人的应急通信分队机降汶川。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通信参谋王凯在牛脑寨山顶,用卫星电话向军区指挥部汇报:据目测,汶川县城三分乏一房屋倒塌,急需救援。

这是与世隔绝四十多个小时后,孤岛汶川向世界发出的声音——我还在!我还好!

此后,应急通信基站紧急建立,虽然信号覆盖面积和信道宽度有限,但已经可以保障同期徒步进入汶川的抢险部队的通话。

这一天,空降兵也成功实现了空降。美丽的伞花绽放在汶川上空,它带给大山深处的灾区人民无限希望。

药品、食品、救援人员……通过空中桥梁源源不断地运进灾区;压伤、摔伤的各类伤员争分夺秒地被运了出去……仅映秀镇一地,短短三天就运走了多名重伤员,运来了大批食品和药品,灾情得以迅速缓解。

意外的是,在飞行往来之间,除了常规的运送物资人员,在不知不觉中,飞行员又变成了空中信使。

装载救援物资而来,再拉回伤员和一沓沓的字条。一天飞行结束,他们的通信工作才刚刚开始。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第一个驾机航拍汶川的副团长姜广伟说。但所有的飞行员都很乐意干这项工作,电话那头往往传来喜极而泣的声音。再后来,他们又将捎回的飞信送往电台、电视台,滚动播出。

生命的通道,希望的通道,在空中架起。在这条通道上,充盈着真情与感动,但危险与安全也同行同在。

从16日起,救援工作由映秀镇等震中地区向周边偏僻山区深入展开。卧龙、耿达、银杏……每一个边远小镇都回响着直升机的轰鸣声,一支支救援队伍被直升机输送到灾区的四面八方。

5月17日下午,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成都太平寺机场,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

由于天气原因,南空某搜救团只出动了三个架次。想到灾区群众已被困了一百二十多个小时,全体机组人员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天气好转,一边恨不得马上飞到灾区。

17时50分,眼看天就要黑了,天气依然没有好转。早上6时就进场维护飞机的机务官兵开始准备给飞机盖上蒙布。

这时,机场引导员的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声:汶川县映秀镇发现一名被废墟掩埋五天的幸存者,××号飞机立即准备起飞,运回太平寺机场。

空军特级飞行员、机长李春辉摊开地图,机组人员迅速聚拢在他身边。前一天,他们载着一吨通信设备飞过一次映秀,对那里的复杂地形已了然于胸。只是这种低云、低能见度的恶劣气象条件,会不会给飞行带来危险?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春辉身上。

救人重要,马上准备起飞。李机长斩钉截铁地说。

装载物资,拉升,出航……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18时,直升机满载物资,急速奔赴映秀。

映秀地处深山腹地,航线必经之处高山林立,是整个灾区最难到达的地点之一。云雾翻腾的狭窄山谷间,李春辉发挥专业搜救直升机的优势,通过气象雷达监控前方一两百公里外的气象情况,驾驶飞机沿着多普勒导航计算机提供的航线,在刀削斧凿般的峭壁间灵活穿行,距离机载CPS显示的经纬度降落点越来越近。

18时40分,降落点出现在李春辉眼前,但着陆必须穿过两座间距仅有一百多米的高山,同时必须越过架设在一千三百米山谷间的高压电线。飞高了,看不清降落点;飞低了,高压电线拦在前而;飞偏了,有撞山的危险;飞快了,超过了降落点;飞慢了,到不了降落点。

李春辉沉着冷静地驾驶直升机上升到一千五百米高度。越过高压电线后,控制好飞机的状态和速度,垂直盘旋下降,稳稳降落在一条河沟旁边酌空地上。

旋翼巨大的轰鸣声中,一群医疗队员抬着一位20岁左右的青年向直升机飞奔而来。他就是蒋雨航,在废墟中被困一百二十三个小时,救援人员花了七个小时才把他救出来。

19时30分,李春辉驾驶直升机顺利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早早等候在此的120救护车将蒋雨航转运到成都市医院接受治疗和检查。

一场惊险的空中生命接力圆满落下帷幕,现场的官兵、医疗人员和志愿者纷纷向走下驾驶舱的李春辉竖起大拇指。

5月19日下午14时50分,奔赴边远村寨救援的一支突击队,向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映秀镇前线指挥部发回一封鸡毛信:距汶川县城四十四公里,位于岷江东岸的兴文坪村银杏小学,两百十七名学生和十四名教师已被困七天七夜,请求救援!

起飞!命令陆航直升机马上起飞!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根据上级首长指示,立即下达命令。

许军长登上第一架战鹰,率先向岷江峡谷深处飞去。

当直升机飞抵目标上空时,岷江两侧山体突然发生大规模持续滑坡,将突击队开辟的临时机降点摧毁,五次试降均未成功。

战鹰在渐渐降临的夜幕中返航。许军长命令突击队连夜开辟新的机降点。

5月20日早晨,许军长再次率领直升机紧急起飞,直插兴文坪村。

盘旋,拉升,降落……经过多次试降,直升机终于在一个高悬江畔的机降点着陆。

银杏小学垮塌的楼房前,教师和孩子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校长王安强抓住许军长的手,泪流满面:昨晚见直升机降不下来,大家都急坏了。

10时30分;

IO时42分;

II时17分;

11时39分……

一架架战鹰载满惊魂未定的孩子们飞往成都。

至12时57分,八个架次的直升机把两百十七名学生和十四名教师全部运出孤岛。

一个名叫孙力的三年级男生,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留言:长大了,我也要当解放军!

这是对解放军发自肺腑的敬佩!

冷光下的柔情

灾难无情人有情!

子弟兵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灾区到处流动着迷彩的身影,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有这种绿色的律动,灾区人民心中也滚动着一股力量。子弟兵不知疲倦,不讲代价,一心想的就是早一秒钟赶赴灾区,多救活一个坐命。哪里最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他们就战斗在哪里。为此,他们有的被埋人瓦砾负重伤,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子弟兵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着群众:

子弟兵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随身携带的干粮送给受灾群众;有的部队三四名官兵分到的一瓶水,也要省下来给受灾群众;某部官兵把自己的口粮给了灾民,却有九名战士饿晕。

子弟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用群众物品,并对救灾过程中发现、清理、上交群众钱物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一支救援分队,在雅安将从废墟中挖出的价值近一千万元的现金、存折、金银首饰、有价证券等如数上交;两支工程部队应地方政府求援,出动大型装备,先后掘开中国农业银行北川支行和北川县农村信用联社金库,把一个个保险柜、一只只钱袋从废墟中取出,使国家巨额财产转危为安。

小麦和油菜成熟了,灾区很多群众没法顾及粮食收割,子弟兵又走进了田间地头。

子弟兵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号召,地震发生后迅速掀起向地震灾区捐赠热潮。截至S月26日,已捐款4.27亿元,捐衣被2.1万件(套)。

灾区人民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弟兵的深情: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解放军!金花镇凤凰村一位奄奄一息、91岁高龄的老人清晰地喊道。

南坝中学一个获得平安后的小男孩在日记中写道:

5月13日下午,因为解放军的来到,大家很高兴。他们边救伤员边发粮食。我拿到一支冰棍.好吃。

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解放军,觉得他们英武、威风。现在我身边都是解放军,他们不像我想象中的天神,很亲和,像亲人。他们纪律严明,我们送东西也不要。随处可看到他们搜救灾民的身影。我在想他们不吃不睡,真是天神吗?

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可以写成一千册书。

让我们还是将目光锁定在汶川这片土地吧——

在汶川救灾现场,有这么一个政委。他叫李丕金,是武警成都支队的政委。

14日6时30分,李丕金接到紧急开赴灾情最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的命令。这时,他的姐姐又发来信息:在都江堰上学的外甥女下落不明,要他去学校帮助寻找。

其实,家住四川省北川县治城乡的李丕金十七名亲属中有三名遇难、十名失踪。在s月12日地震发生后,李丕金当即带领官兵奔赴灾情严重的都江堰新建小学展开救援,在一线指挥抢救废墟下被困师生。李丕金带头用手扒掉瓦砾砖块,组织搬抬水泥板,手指被磨破了,指甲被抠掉了。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奋战,官兵共抢救出一百零三名被困师生。就在李丕金全力救灾时,北川老家的姐姐打来电话:家里的房屋全都震塌,自己是从废墟中爬出来、跑到绵阳市打的电话,兄妹五家的亲人都被压埋在废墟里,让李丕金赶快想办法抢救。看着眼前倒塌房屋下被困、喊救命的群众,当时李丕金强忍悲痛安慰姐姐说:我正在都江堰救人,你们不要着急,党和政府马上会派人抢救的。说完,又投入了抢救被困群众的战斗。从5月12日下午到14日早上,李丕金带领官兵抢救出六百三十多名群众。

此时,身边战友得知李丕金亲属的受灾情况,劝他派几个战士到学校寻找。

李丕金坚定地说:这些受困的群众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于是,李丕金迅速带领一千五百余名官兵向映秀镇开进。

映秀镇是这次地震的中心区,四周的道路全部被滚落的巨石和泥石流阻塞,没有道路通行。

李丕金带领官兵冒着大雨,翻山越岭,徒步强行开进。在爬到一段五百多米的山体滑坡地段时,突然再次发生余震,山上一块大石滚落下来,他在躲闪中与滚石擦肩而过;

经过十三个小时艰难跋涉,李丕金硬是带领官兵通过五十多公里的死亡路段,到达映秀镇展开救援。

李丕金和救援官兵们在映秀镇漩口中学等十八个地点展开抢救,营救出一百九十多名被困群众。

在食品、饮用水供给保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连续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的官兵们,把自己携带的矿泉水、面包,全部让给灾区群众。

除了感动,李丕金还用事实告诉了我,一个干部、一个党员的心中是如何装着亲人和群众的,在国难面前,孰轻孰重!

5月15日上午9时,济南军区铁军高炮团二连连长刘同新带着战士们前去搜寻救人时,听到了从废墟中发出的求救信号—敲打木板的声响。

这时,残垣断壁前,一对夫妇跪地相求:我闺女在里面,快帮忙把她扒出来吧!

原来,废墟中发出求救信号的姑娘叫宋燕梅,南充人。地震发生时,从成都来到映秀镇一家美容美发店的她,正准备给店员讲化妆品知识课程,被瞬间倒塌倾轧的楼板,夹压在两层天花板中间。她的父母知道后,跋山涉水来到映秀镇。

肯定被压在最底层。几名战士迫不及待地抡镐挖洞口。连长刘同新示意大家冷静。

遇到阻挡物,声音传播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判定废墟里声音的位置,必须排除错觉。

听了连长的话,战士们从不同位置仔细辨听,最后判定人在二楼夹层。当战士们从断裂的水泥板和碎裂的家具碎片中间,用双手一点点抠出深1.5米、直径30厘米的小洞时,年轻女孩快救我出来柔弱而激动的呼喊声传了出来。

我是党员,让我爬进去!

我身材瘦小,进出洞方便!

战士们争先恐后。连长刘同新与副连长闫先员碰头合计,以便于爬洞为标准,选择一级士官安乐、二级士官张信诺和一级士官刘跃伟这三个瘦小机灵的战士担当重任。

安乐刚爬进去不久,脚下的大地便发生了余震,裂而未倒的楼层开始摇摆,随时有再次垮塌的可能。

班长田振力、井斌急忙把他拽了出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安乐感叹地说,他已经明显感觉上面的水泥板正挤压身子,拉慢点可能就卡在里面了。

宋燕梅的脚被深深卡在水泥板缝里,救灾人员几经努力都没能成功。大家心急如焚,脚下余震频繁,三个多小时的救灾时间,发生了四次余震。再耽误下去,不但救不出宋燕梅,还可能危及战士的生命。

实在不衍,狠狠心,把姑娘的脚锯掉算了。有群众建议道,宋燕梅的父亲也表示默许,渴望活着出来的宋燕梅也向钻洞营救的安乐央求道:请把我的腿锯了吧,我不想死在这里。

二连在场的党员干部们拒绝了这一建议。随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带进去一把刀片,割破宋燕梅的鞋子,把宋燕梅完好地救了出来。

汶川大地震已过七天。抗震救灾行动向乡村扩展,济南军区铁军官兵在乡村展开拉网式搜救。

废墟上、瓦砾中,铁军官兵进行认真地检查,他们一边搜索一边大声喊。

我要找铁军!救救被围困的大批乡亲。打电话的是一个中年妇女。

这是大地震后第七天的声音,在经历了一百四十六个小时和数千次的大小余震之后,这样的声音是鼓舞人心的。

接电话的济南军区作战部部长李亚东,急切地追问:在哪里,有多少人?

打电话的中年妇女哭泣着说:我是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人,我家住在一条很深的大峡谷内,里面有大大小小很多村庄,有近万人被大地震堵在了峡谷里。

李亚东立刻向军区副参谋长赵立德和副司令叶爱群报告。抗震救灾专用地图上,一条原始地核裂变形成的峡谷地貌山势陡峭,它的东侧是依山修筑的一条公路,紧邻岷江,这唯一的道路因地震山体滑坡变成了悬崖峭壁。长达百里的峡谷,想要到那里去营救被困的群众,真是难如登天。

时间就是生命!经过紧急讨论,一个数千官兵救援万名被困群众的陆空联合救援方案很快形成。根据这一方案,铁军师数千官兵开进大峡谷展开搜救;空中,数支陆航部队搭载救援物资和医疗队,从大峡谷四周的草坡乡、耿达乡、银杏乡、三江乡同时实施直升机机降,为濒临绝境的灾民运送物资,转送伤员。计划很决上报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并得到批准。

早在紧急营救命令下达以前,铁军师长杨剑就发出预先号令,部队紧急做好挺进大峡谷的准备。

19日凌晨3时,秋收起义团五百名官兵徒步进入映秀镇,快速到达大峡谷南端的水磨镇,随即翻山越岭挺进三江乡;牛夜时分,铁军高炮团团长杨恩红率领五百名官兵攀上地震后形成的悬崖峭壁,开始从大峡谷北端向桃关乡开进,两路大军,形成南北对进之势。

拂晓,铁军一千名后续官兵也开始向峡谷挺进。

杨恩红已是第二次挺进大峡谷了。他根据掌握的大峡谷情况,带领部队向峡谷深处挺进,他们逐点搜索,分段突破。那次,他们是在黑暗中孤军深入;这次,他们身边多了两支队伍,一支是武警某部三百官兵,另一支是伴随行动的某医疗队官兵。

南路,副师长叶勇带领五百名官兵进入三江乡。他们一口气翻山越岭四十公里,人人负重六七十斤。一名叫张震的上等兵,身高仅1.62米,体重刚过九十斤,却背了/计多斤重的物资药品。他咬紧牙关,紧跟战友进入大峡谷。

陆路官兵星夜挺进。

官兵紧急装载饮用水、食品、药品、器材等救援物资。304医院二十_人的医疗队接到指令,连夜奔赴机场,拂晓时分进入凤凰山机场。某陆航团接到命令,6时机组人员完成进场,他们精确测算飞行所需油量。

16时整,成都军区某陆航团LH92213号直升机拔地而起,双机并行,向着目的地—三江乡奔去。

三江乡,岷江、西河、中河三条大江交汇的地方,历史将铭记这一刻。

四十分钟后,三江乡的河坝村村口,四百六十多名村民翘首以盼,看见直升机飞落,他们举起双手挥舞着,呼喊着。

舱门打开,铁军官兵立即上前兵分两路,在直升机两侧到村口构成了两条绿色的长龙,他们一路分发救援物资,一路重新人山展开搜救。

快上伤员!宫松奇副政委一声令下。

六百七十名铁军官兵,雷厉风行,火速将重伤员抬上准备好的担架。村里的十五名重伤员很快被抬上飞机,直升机破空而上。

地震发生后,多少呼唤多少等待多少期盼……矿泉水、食物、药物流水一般从机舱倒出,一吨多重的物资在三分钟内发放完毕。

是铁军,还是铁军,某团五百名官兵已在上午8点40分跋涉赶来,与先期到达的师通信营一百七十人合并一起,展开救援。

在靠近峡谷中的山坳里,铁军装备部长郭士民带着修理营五百名官兵发现了七十五人的老年旅游团。大地震后,他们与外界失去联系。地震当天山崩地裂,巨石从山顶上呼啸而下,十位老人当场就被夺去生命,还有四十人受伤,经过一百五十多个小时的生死搏斗,那些幸存者,那些平均年龄70岁的幸存者,已经奄奄一息。

救救老人,他们儿孙满堂,家人正在焦急地期盼他们归来。

攀崖进入,铁军官兵立即对老人进行急救。

随队医生和官兵们有的背,有的抬担架,向直升机的着陆点飞速抢送。在生命的极限时刻,幸存者在与死神抗争,铁军官兵也在与死神较劲,是不屈的生命力把幸存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是亲人解放军把幸存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是党和政府把幸存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

与南线营救相呼应,北线官兵营救也迅速展开。

这次大营救中,铁军医院的白衣天使彰显出他们的高尚情怀。王青威是位老医生,多次随部队执行过抢险救灾任务。在这次大营救中,他始终跑在最前头,一人就救活了八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吴燕燕,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军医,她第一次参加这样大的救援任务。下了飞机,看到眼前的悲惨情景,她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受伤人员由于长时间被困山里,老远就能闻到腥腻的臭味,她全然不顾,贴着伤负的面孔,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实施紧急抢救进行人工呼吸。一位幸存人员感动地说:我们能够活着走出大峡谷,全靠这些穿着军装的白衣天使。

19日晚上,万人陆空联合大营救行动传来捷报:仅19日一天,紧急大救援行动就转移、安置被困群众近万人,向大峡谷地区机降103架次,运送药品食品35.2吨,运出重伤员七十六名、轻伤员五十名。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铁军所彰显出的精神和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虽然5-12渐渐走远,但在较长时间内,余震还没有完全消停,悲愤的土地有时还发威,困难仍然很多,形势仍然严峻。

5月31日下午,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于14时56分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五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群众等十四人。机长邱光华是成都军区陆航某团飞行员,是一个有三十三年飞行史的老机长,也是周恩来总理1974年亲自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之一。邱光华的家在茂县南兴镇。在十七天的救灾飞行中,邱光华五十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尽管担心家里80多岁的父母亲,但他也没有回去看看。

悲情在继续,但温隋在不断上升。

正在陕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得悉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解放军某部一架直升机失事的消息后,十分关注。胡锦涛指示立即组织力量搜救,并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前往一线组织指挥。

6月1日上午11点50分,郭伯雄抵达四川成都后,旋即召开会议,决定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加大搜救力度。此时,分散在汶川县水磨镇、映秀镇的近千名官兵接到上级命令,相继赶到当初被确定的直升机失事地点即位于漩口镇的赵公山一带集结,并连夜参与紧急搜救行动。

直升机失事地点初步判断位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以南三公里的赵公山一带。这一带处于都江堰与汶川交界处,植被丰富,林木茂密,荆棘遍地,悬崖峭壁,稍有不慎就会葬身谷底。搜救中,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搜救小分队根据需要配备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设备;空军派出侦察飞机在直升机失事地域拍摄遥感照片;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和中国联通通信公司在获取机上人员手机号码后,做了利用手机信号定位的努为;四川省地震局根据地震台网的震动监测,向部队提供了搜寻地点参考建议。

战士们十余人一组,相隔一丈左右进行地毯式搜救,他们跪在地上拔开前面挡住去路的树枝,爬行着向前行进,把身子贴在悬崖峭壁上努力向上攀登,大家相互鼓励着向山顶挺进。

6月1日晚,赵公山一带下起大雨,电闪雷鸣,战士们接到上级指令后在原地待命。当天晚上,战士们躲在遍布大山的竹林下,有的被淋得浑身湿透,冷得直打战,但战士们咬紧牙关,一直挺到天亮。当时因战士们带的干粮比较少,有的战士还把干粮让给他人,他人又把干粮进行传递,大家都舍不得吃,传了一圈后,干粮最后又从终点回到起点。

6月2日下午3时左右,官兵们才从密林中走出来,做短暂休整后又立即投入到搜救之中。就在官兵们走出密林在路边休息时,附近的村民纷纷从家里拿出当地政府发给他们的赈灾干粮,送给官兵们。官兵们婉言谢绝了村民们的好意。一位叫董代秀的村民哭着说,地震发生后,她被埋了近五十个小时的亲人被解放军从废墟下救出存活。

6月IO日lO时55分,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被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胡锦涛总书记在得悉这一消息后,立即作出批示,向遇难机组人员和机上群众表示沉痛悼念,向遇难人员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向执行搜救失事直升机任务的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胡锦涛指出,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同志们急中央之所急,办受灾群众之所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奋斗,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而努力奋斗。天使之歌

与死神搏杀,是震中最惨烈的战斗。而在这样的战斗中表现最令人感动的要算那些白衣天使——她们(他们)因此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一

灾情发生后,总后卫生部迅速启动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卫勤保障应急预案,紧急抽组医疗队防疫队,调拨药材装备,利用全军远程医学网,开通了与成都、绵阳、乐山等灾区的音视频通道,实施应急指挥。同时,派出野战远程会诊车随同医疗队至汶川地区开展救治工作,通过视频系统实时了解一线救治情况,实施远程指导。

很快,一支支医疗分队向灾区开进。

我们还是将目光聚焦汶川那片伤痕累累的土地——

5月13日凌晨,成都军区某联勤分部接到军区联勤部下达的任务:由分部所属的42区院、452医院、324医院抽组六支医疗队。

第一批两支医疗队由分部康长顺副部长带队,于5月14日出发。

汶川特大地震使公路被毁、水路受阻、天路云雾遮挡,灾区急需救援人员、救灾物品。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飞行员们凭借着高超技术成为打通空中生命通道的主力军。

恶劣的天气条件是阻碍空中快速救援的最大障碍。

13日、14日都江堰上空依然布满厚厚的云层,但陆路交通完全中断,水路交通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依靠空中交通。

灾情紧急,必须组织进行紧急空运!

15日深夜1时30分,机组接到命令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准备之中。

空运时,医疗队员们把给养都抛下,只带药品。机组人员通力合作,操作飞机盘旋起飞,躲过高山,穿过云层…,,

映秀四周环山,平均海拔三千米,而且上空乌云密布,云雾缭绕。之前就有飞机因为天气太恶劣,不得不取消空运计划返回。这天天气稍有好转,机组瞅准时机,直奔映秀上空。

九百米、八百米、七百米……一直到六百米。降落方位非常准。

这时,分部刘潇副政委又带领一支医疗队抵达映秀镇。

这支医疗队里有一名叫汪玉明的副主任护师,她中等个,肤色白皙,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1969年2月入伍,1987年担任护士长,今年已经55岁,专业技术5级。

面对灾情,有人建议汪玉明不要来了说她年纪大了,让年轻人干。

但汪玉明却认为老同志这样的参战机会不多了,必须去。于是,她向领导表达了参战的决心。她深情地吻别了可爱的外孙,与家人,一告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途。

当原先计划的摩托化行军改为空运,需要大幅度轻装时,有人提出把医疗队的旗帜丢下。但汪玉明死活不同意。她只把较重的旗杆留下'执意带上了旗面。

飞机一降落,汪玉明一跳出机舱门,就把解放军42医院医疗队的旗帜展开。

受灾群众见到展开的旗帜.蜂拥而至。医疗队安扎在漩口中学操场上的营寨里挤满了伤员。群众见到解放军,就感到有了希望。

这时,汪玉明发现,做心理疏导时,女性医务工作者的话,战士和伤员往往容易接受,便积极承担了此类任务。

在强烈的余震中,汪玉明看到废墟中待救的受灾群众需要输液,便对一位年轻护士说:那里危险,你们年轻,来日方长。还是我下去!

一天早晨,汪玉明听说映秀镇有一位老大娘因亲人亡故,想不开,想自杀,苦于没有自杀工具,便用左腕在石头上反复磨,想磨破血管。

汪玉明早餐也没顾得上吃便赶了过去。那老大娘被压在废墟中,汪玉明必须爬着才能进去。

您叫什么名字?汪问。

杨云芳。

您老高寿啊?

52岁。

您并不老啊。汪玉明宽慰着对方,比我还小3岁呢!看来我不应该叫您大娘,应该称您妹妹呀。

杨云芳告诉汪玉明,她有个28岁的女儿,是位教师,在抢救了十三个学生后不幸牺牲。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