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

说服他人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任何时候,这条原则都是不可动摇的。所谓说服,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从而帮助他人认识到我们所说的话很有道理,最终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意见和观点。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强制的说服都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我们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必须杜绝强制,而要言之有理,根据事实说话,这样他人的反抗和排斥才会不攻自破。

简而言之,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一件简单的事情看似简单,但要想让别人接受,必须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说透彻,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分析,才能使人发自内心地接受。很多朋友都曾经写过议论文,对其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印象深刻。我们必须养成大局观,千万不要认为凡事只从一点出发就能触类旁通,真正成功地说服必须从大局出发,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说服,最终才能水到渠成地说服他人。有些高明的说服者,在进行了说服前期的一切工作之后,还会把作出结论的权利交给对方,最终由对方亲自得出说服的结论,这样一来,被说服者怎么还会质疑自己的结论呢?

当然,我们很难仅凭晓之以理这种单一的方式说服他人,很多时候,晓之以理唯有与动之以情相互结合起来,彼此呼应,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很多人对于所谓的大道理根本没有感觉,或者他们即便认可了道理,也因为与说服者感情上不相容,导致说服的效果很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说服者,我们千万不要一味地讲道理,而要认真观察,了解被说服者为何听不进去我们的话,如果是感情上不能接受,那么就要对症下药,及时弥补感情上的缺陷和不足。唯有有的放矢,我们才能让说服的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说服也是如此。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综合考量,权衡利弊,区分清楚利害关系,才能最终如愿以偿。此外,我们还要根据被说服者的不同特点,及时调整策略。对于深明大义的人,也许只要讲道理就足以;对于重感情的人,可以把感情上的沟通与共鸣放在首位。总而言之,只有因人制宜,有的放矢,我们的说服才会获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天,陈毅市长去一家纺织厂里进行视察。当时,老板正在为工会废除“抄身制”忧愁不安呢,因而看到陈毅市长来了,马上开始抱怨:“市长,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现在工会主张废除‘抄身制’,我们这小本经营的买卖真是吃不消,只怕到头来会被偷光了呢!”

这时,陈毅气定神闲地喝了口茶,说:“我在做生意方面肯定不如你,因为我从来都是当工人,从未当过老板嘛!但是,我对工人的心理却了解透彻,如何管理工人、与工人打成一片,在这个方面,你还真是要向我请教呢!话说我曾经在法国当工人,法国的老板对待工人真是狠啊,他们也抄身,哪怕在身上藏一根针,也躲不过那严苛的搜查。但是,即便如此,老板也依然无法制止工人的偷盗行为,归根结底,在他们心目中工人只是赚钱的工具,他们恨不得给工人最少的工钱,而让工人做最多的活。如此一来,工人怎么能不民怨沸腾呢!”

听了陈毅的话,老板连连点头,陈毅接着说:“要我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吃饱穿暖,是不会想去偷的。只要你给工人合理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养家糊口,就算你不抄身,工人也不会继续做丢人的事情。但是,这么做的前提是,你必须了解工人的疾苦,把工人当成你的兄弟和朋友,要意识到他们也要生存,也要养家糊口。”陈毅的话彻底打动了纱厂老板,他当即表示一定坚决拥护工会废除“抄身制”的决定。后来,老板对工人们非常好,给予工人丰厚的待遇,工人果然不再利用工作之便偷东西了。

在这个事例中,作为资本家,工厂老板总是像防贼一样防备着工人阶级。殊不知,在他如此的鄙视心态下,再加上吃不饱穿不暖养不了家的现状,工人自然会与资本家站到对立面,与资本家对着干。陈毅市长的话恰恰说到了点子上,没有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愿意去偷去抢,老板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而应该从工人阶级的立场出发,切实地为工人阶级解决生活上所面临的难题。

对于任何说服工作而言,首要以及关键之处就在于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任何时候,我们必须打动他人的心,这样才能真正成功地说服他人。不管是晓之以理,还是动之以情,我们都要打动人心。当然,说服也是有技巧的,即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人,并且努力寻找共同之处引起他人的共鸣。此外,为了能够让他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的意见和态度,我们还应该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说出来的话也不至于引起他人的排斥和抗拒。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